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修真小说网 www.xiuzhen.info,最快更新滴血瞳最新章节!

了这句话,下一秒,他把羌笛慢慢地放在了自己的唇边,而后,唇瓣微动,便开始吹奏起一首十分苍茫而悲凉的乐曲。

    羌笛与笛有很大的区别,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古书有云:"近世双笛从羌起,羌人伐竹未及已,龙吟水中不见已,截竹吹之声相似,故本四孔加以一。"

    由此可以知道:羌笛在汉代就已经流传于甘肃、四川等地了,并且可以推之当时的羌笛是双管四孔羌笛。羌笛在唐时,是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,经常出现在唐代边塞诗中,值得一提的是,羌笛并没有出现在唐代的"十部乐"中。

    可见,羌笛在唐时只是边塞中所见的乐器,并未正式进入唐代宫廷或军队,只是少数民族或是军队中的兵士所用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乐器。

    唐、宋、元、明各代文人的诗歌中常见到关于羌笛的记载。现在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县一带的羌族地区,仍旧可以看到这种具有唐宋遗风的乐器,它们是用两支同样长短的油竹制作,管体被削成方柱形,绑扎在一起。

    每只管的上端,置有一个带竹簧片的吹管,竖吹,规格有17厘米及19厘米两种,音色高亢而略有悲凉感,是人们在喜庆丰收,过年过节劳动之余常用的主要乐器。亦是小伙子向姑娘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。

    赤布苏、沙坝地区的羌笛,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,从西部地区带来的。据史料记载,西汉前,羌笛面上有四孔,公元1世纪时由音乐家京房加一高音按孔,成为五孔。"近世双笛从羌起"的记述。发展到近代,羌笛已成六孔。由此推断,羌笛的存在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

    羌笛在羌语中称为“其篥”、“士布里”或是“帮”,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竖吹乐器。它由两根长约15—20厘米,直径1厘米左右,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,用丝线缠绕,管头插着竹簧。

    管身竹制或骨制,由发音簧哨和方筒形管体组成。两管长短、孔距和音高相同。管上设五个或六个按孔。演奏时,双手持笛,将簧哨含入口内,用特殊的“鼓腮换气法”吹奏,指法与笛相同。

    制作羌笛一般选用杆直、筒圆、节长,且头尾粗细较均匀、竹肉厚薄有度、质地坚韧、纤维细密、不易开裂的箭竹,并根据筒管的长短、厚薄及筒管大小测定音准,孔距必须精确相等,否则音准不一。

    吹奏羌笛主要采用鼓腮换气法,一口气可吹奏几分钟,甚至整个一首曲调,技巧性要求很高。另外,羌笛的吹奏中还有喉头颤音,手指的上下滑音等技巧,加之双管制作的律差,双簧共振的音响,其音质和旋律独具特色。

    羌笛音色明亮,清脆婉转,主要用于独奏,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、动人心魄的感觉,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喜怒哀乐、悲欢离合的情感。它有十余首古老曲牌,表达的内容广泛,主要传递着人们的思念、向往之情。常演奏的曲目有《折柳词》和《萨郎曲》。但是像这位老者如此百转千回之曲调,却着实没有听到过。

    由于羌族没有文字,历史文化除了靠羌族释比口传心授外,羌笛也是交流、传承的一种重要渠道。因而它对羌族历史、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。羌笛的音律、音色、吹奏技巧独具特色,它是我国民族乐器学中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。发展至今,羌笛已成为羌族地区国内外游客最喜爱的一种民间乐器,并在很多国家享有盛誉。

    悲凉的曲调从老人的唇瓣当中飘扬而出,由此,却也让我听得如痴如醉,这或许是我听过的最摄人心魄的曲调,我断然没有想到,仅仅是一支羌笛,却俨然可以让人的四肢百骸都处于一个崩溃的情形,我站在了那里,静静地聆听,而这阴羌老人的身形也越来越明显。

    崔明丽听到了这一曲羌笛,竟然也好像被施了定身咒一般,只是仰起头来,定定地看着阴羌老人,在此时,我和她都好像在瞻仰着一个神像。

    “东南形胜,三吴都会,钱塘自古繁华。烟柳画桥,风帘翠幕,参差十万人家。云树绕堤沙。怒涛卷霜雪,天堑无涯。市列珠玑,户盈罗绮、竞豪奢。重湖叠山献清佳。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。羌管弄晴,菱歌泛夜,嘻嘻钓叟莲娃。千骑拥高牙,乘醉听箫鼓,吟赏烟霞。异日图将好景,归去凤池夸……”单单听到了如此的笛,就觉得自己的耳边仿佛传来了如此的一阵唱腔……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